广东环科特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

厚街基坑支护工程-基坑支护工程-广东环科特种建筑工程

广东环科特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

  • 主营产品:钢筋混凝土切割,混凝土打凿,建筑工程,房屋加固,错杆静压桩等
  • 公司地址:东莞市望牛墩镇杜屋社区16巷83号
咨询热线: 13686261878
立即咨询 QQ咨询
信息详情

基坑支护:多工艺协同筑牢安全防线
基坑工程作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环节,其支护体系直接关系着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。针对不同地质条件、开挖深度和周边环境,工程界形成了多样化的支护工艺体系,通过科学组合实现安全与经济的佳平衡。
排桩支护作为传统工艺,通过钻孔灌注桩、预制管桩等形成连续支护墙,适用于10-25米的深基坑。对于周边环境复杂的项目,常采用地下连续墙工艺,其整体刚度大、止水性能优异,能有效控制地层位移。在中等深度(5-15米)基坑中,土钉墙支护通过土体自稳与锚固体系的协同作用,具有施工快捷、成本经济的优势。近年发展的型钢水泥土搅拌墙(SMW工法)更将H型钢与水泥土搅拌墙结合,兼具刚度与止水性能。
智能化支护体系是行业新趋势,通过预应力锚索自动补偿系统、实时监测数据联动调整支护参数,使支护结构具备动态响应能力。如某地铁枢纽工程采用"地下连续墙+环形内支撑+伺服钢支撑"组合体系,配合智能监测系统,成功将基坑变形控制在3mm以内。
现代基坑支护更强调全过程风险管控:施工前通过BIM技术模拟支护效果,施工中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沉降、位移数据,建立三级预警机制。某深达32米的超深基坑项目,通过"排桩+多道预应力锚索+止水帷幕"的综合支护方案,结合物联测平台,实现了零事故施工。实践证明,科学选择支护工艺并建立动态控制体系,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的双重保障。







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分析
基坑支护工程是土木工程中保障地下结构施工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,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一、技术复杂性与多样性
基坑支护需根据地质条件、基坑深度、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差异化方案。常见支护结构包括排桩、地下连续墙、土钉墙、内支撑等,需结合土层承载力、地下水位及渗透性进行设计。如软土地区需重点控制变形,岩层基坑需考虑影响。同时,施工工艺涉及降水、土方开挖、监测等多环节协同,技术要求呈现高度集成性。
二、动态安全风险控制
基坑工程具有显著时空效应特征,开挖卸荷引发应力重分布,存在边坡失稳、管涌、流砂等风险。支护结构承受主动土压力与被动抗力动态变化,需建立实时监测体系(如测斜仪、应力计),通过数据反馈调整施工参数。特别在邻近建筑物、地铁隧道等敏感区域,变形控制精度常需达到毫米级。
三、环境制约因素显著
城市基坑工程多处于建筑密集区,需综合评估施工振动、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对周边设施的影响。地下管线保护需采用非开挖探测与悬吊技术,交通疏导需设计临时支撑体系。绿色施工要求控制扬尘、噪音污染,实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平衡。
四、经济性与时效性平衡
支护工程作为临时结构,需在安全前提下优化成本。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不同方案的经济指标,合理控制混凝土用量与钢材配比。支护体系拆除阶段需考虑对主体结构的影响,如换撑工序的衔接。项目全周期需协调支护施工与主体工程进度,避免工期延误。
五、法规体系严格管控
工程实施须遵循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》等规范,涉及专项方案论证、第三方监测、应急预案等制度。深大基坑需组织评审,施工过程接受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管,体现工程管理的系统化与标准化要求。
该工程领域综合体现岩土力学理论、施工技术创新与工程管理能力的深度融合,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体系。

杭州某商业综合体基坑支护工程案例
项目概况
项目位于杭州市拱墅区,基坑面积约1.2万㎡,开挖深度10.5~12.8m,北侧紧邻既有6层住宅楼(基础埋深3m),南侧距地铁隧道结构边线仅15m,周边环境复杂,安全等级为一级。
地质条件
场地土层自上而下为:①杂填土(厚1.5m)、②淤泥质粉质黏土(厚8m,c=12kPa,φ=8°)、③粉砂夹黏性土(厚6m,承压水头-3m)。地下水位埋深1.2m,存在承压水突涌风险。
支护方案设计
1.支护结构:采用"排桩+两道混凝土内支撑"体系
-支护桩:φ1000@1200mm钻孔灌注桩,桩长22m,嵌固深度9m
-止水帷幕:双排φ850@600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,搭接250mm,深度18m
-内支撑:首道支撑设于-2m,截面800×1000mm;第二道支撑设于-6m,截面1000×1200mm
2.降水排水
-设置18口管井(井深18m)进行承压水,结合轻型井点疏干浅层潜水
-坑顶设300×300mm砖砌排水沟,坡度0.5%
3.监测系统
-布置25个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、12组支撑轴力计、8个水位观测井
-邻近建筑设置沉降观测点,地铁侧增设自动化监测设备(精度0.1mm)
施工关键技术
1.采用跳打施工工艺控制搅拌桩垂直度偏差<1/200
2.土方开挖遵循"分层分段、先撑后挖"原则,每层厚度≤2m
3.地铁侧预留6m宽被动区土体,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强支护(3束φ15.2钢绞线,设计拉力450kN)
实施效果
通过动态调整开挖顺序与支撑预加轴力,基坑水平位移控制在28mm(<0.3%H),周边建筑累计沉降<15mm,降水效果良好,未出现渗漏事故。总工期135天,较原计划缩短7天,实现安全与经济双目标。该案例体现了复杂环境下基坑支护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,并通过信息化施工控制风险。